5日上午,在武警吉林市支隊教導大隊訓練場上,吉林市485名公務員集體拍了一張“畢業照”。據介紹,這些公務員目前正在這里接受為期12天的半軍事化、全封閉式初任培訓。(人民網,8月5日)
從報道中我們得知,吉林省將2013年面向社會招錄的公務員和計劃分配到黨政群機關的軍轉干部,集中開展半軍事化、全封閉式初任培訓,意在培養他們艱苦樸素的作風和嚴明的紀律意識,培養他們自律和團結協作的精神。這種做法在全國并不多見,在當今深入反腐的大環境下,在發展黨員“控量提質”的情況下,對新進入公務員系統的人員首先進行軍事化訓練,是在公務員“進口”上狠抓作風建設,這種做法值得點贊。
眾所周知,部隊、軍人一直在人們心中都有著“高大上”的感覺,一提起軍人,從來都是英姿颯爽、敢于吃苦、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的“代言人”。在戰爭時期,他們為了保家衛國沖鋒陷陣、血染沙場;在和平時期,當出現天災人禍時,他們用鮮血和汗水詮釋了責任與擔當。這些都有著大量事實加以求證,尤其是當下云南魯甸出現較大地震災情的情況下,一件件事、一張張畫面更彰顯了軍人的英雄本色。如果我們公務員隊伍每個人都有著這樣的精神與作風,我想我黨的執政基礎和干群關系自然不會遭人質疑和詬病。而對于新進入公務員隊伍的人員進行軍事化培訓,意在嚴把“進口”關,意在提醒他們要向軍人學習。
雖然,對這些新進的公務員進行12天的軍事化訓練,可能有人認為時間很短暫,存在走過場的嫌疑,不一定會達到理想的效果和目的。其實不然,筆者認為,對這些新進的公務員進行軍事訓練,關鍵是一個導向問題,而且期間的嚴格訓練,可能會在他們一生中都留下難以忘記的一段美好回憶。事實上,在我們記憶中能鮮明記起的事情,都是因為該事件能在自己內心深處留下深刻的“烙印”,而這種“烙印”往往并不需要長時間進行傾心“打造”,只需要一瞬間或者是一剎那就可以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講,12天足以給新進的公務員們留下無數個“一剎那”,而這些將會在他們以后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一直相伴,這也是進行軍事化訓練的一個目的所在。
其實,嚴把公務員“進口”關如同發展優秀黨員一樣,需要“控量提質”,嚴格培養和管理,公務員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如何提高公務員自身素質才是關鍵,這些道理每個人都知道,但在操作過程中往往出現跑偏、走樣,從最近諸多“蘿卜”招聘和無數貪官落馬中,我們貌似得到求證。
對于新進的公務員住進部隊進行軍事化訓練,這種做法值得點贊,也需要大力推廣,對于已經工作的公務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輪番培訓,使公務員隊伍能逐漸形成軍人那種良好的作風和素質,使我黨的政治生態不斷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