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t id="r87qw"><optgroup id="r87qw"></optgroup></rt>
        <ruby id="r87qw"><progress id="r87qw"></progress></ruby>

      2. <rt id="r87qw"><optgroup id="r87qw"></optgroup></rt>
        <cite id="r87qw"><span id="r87qw"></span></cite><rt id="r87qw"><optgroup id="r87qw"></optgroup></rt>


        “官賴”需及時根治,避免金融動蕩
        2014-08-07 09:13:17   |   來源:中國東北網

          光明網評論員:廣西、廣東、山東等地方政府因市政和基礎設施建設舉債,但因財力困難等原因拖欠施工方債務,造成部分施工方陷入困境,這些“政府債主”多為民營工程企業,多次討債未果,不得不借高利貸支付農民工工資和債務利息,有的不堪重負瀕臨破產,有的甚至輕生自殺。

          近年,地方債負面效應呈現擴大化趨勢。據國家審計署公布,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償還和擔保責任的債務規模為人民幣20.69萬億元,與2010年底的10.7萬億元相比,增加了93%。其中,平臺貸款在地方政府債務余額中占比40%左右。無論是民營企業主還是融資平臺,成為“政府債主”,大抵是對政府信用和財政資金有信心,但“新官不理舊債”、“躲貓貓”等“官賴”行為不但讓政府信用破產,也直接導致工程方破產、融資方壞賬。

          2013年7月底,在美國城市底特律申請破產后不久,國務院作出了全面摸底地方債務的部署,國家審計署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從2011年年初審計署啟動對全國省、市、縣三級政府性債務全面審計以來,每一次起底地方債,其結果都令人一聲長嘆:除219.57%這樣直觀的債務率數據以外,借新還舊、變相舉債、逾期不還、轉移債務等突出問題沉疴遍地。

          從2010年起開始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整頓以及對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約束,“土地”和“融資平臺”這兩大“法寶”不同程度地被迫收繳,大量地方政府公共項目開始被資金鎖喉。資金鏈的斷裂直接導致了各地“僵尸”項目的出現,建而不設、開而不發。實踐證明,地方政府決不能算得上一個合格的市場主體。業已公司化了的地方政府其信用應當以市場規則實行“兌現”,才具備進入市場游戲的資格,但某些地方政府的花錢習慣使得這種資格大打折扣:財政預算的隨意性、決算超預算的高彈性,以及多口徑的糊涂賬、不透明的過度負債賬、虛高的資產評估等,背后的融資操作手法已經破壞了對主體有一定保護功能的市場規則,也透支了政府融資能力。

          地方債是一把雙刃劍,但“官賴”則觸及法律問題。容許“官賴”存在的除了政績沖動、人事推責,政法不分也是重要原因。政府舉債不還,債權方追討無門,有的即使打贏官司,但政府部門規避履行,法律部門執法不力,判決書成了法律白條。大面積違約的開始,更是對法制的挑戰與破壞。

          根除“官賴”,必須提高執法力度,對政府舉債程序規范、對盲目舉債嚴厲追責。同時,以稅制和財政制度改革督促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公開化、透明化,國家財政分配公開化、透明化。此外,地方政府控股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地方金融機構,同時也掌握著地方融資平臺和地方公共企業的“生殺大權”,因而也不乏變相舉債的渠道,因此,金融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同樣緊迫。防控地方債風險,根除“官賴”亂象,不僅要事后追責,更要未雨綢繆。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Copyright@1999-2017 www.baroquealy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出 版機構 ICP備1602369366號-1

        聯系網站: dongbeiwang@foxmall.net.cn    違法信息舉報郵箱:jubao@646686.com

        快三计划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