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使用編織袋、木柜、磚柜存糧,不僅生蟲子,糧食還容易發霉,有了這個彩鋼小糧倉,再也不用擔心糧食發霉,也不怕老鼠糟蹋糧食了,而且這次政府采取補貼的形式,市場上要賣400塊的糧倉,我們只出100塊就能拿上了。”四川瀘州江陽區彌陀鎮王河村村民李彬高興地接過糧倉說到,這是近日在彌陀鎮王河村村進行小糧倉推廣發放現場的一幕。(四川新聞網8月6日訊)
俗話說的好,“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糧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老百姓把糧食奉為天,因為有了糧食人們才能解決溫飽,社會才能向前發展,經濟才能騰飛,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從古至今,糧食都是人民群眾的溫飽之源,物價平衡之基,經濟發展之要,對于擁有數十億人口的我國來說,糧食的重要性則更為凸顯,是“天字號”的大事。糧食問題關系到我國國計民生的重大歷史和現實問題,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存的最大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儲糧大國。我國糧食年產量和常年儲存量均居世界首位,各級糧食儲備也有較為完善的倉儲設施和技術保障。但是我國還有三分之二的糧食儲存在農戶手中,這些糧食的儲藏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只有重視農戶的糧食儲藏,改善儲藏條件,提高農戶儲糧技術水平,才能真正保證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
過去,農戶儲存稻谷大多使用的是自制的簡易糧倉,有的甚至直接用蛇皮袋裝好后堆放在角落里。這樣儲存的糧食不僅容易返潮、霉變,還容易被蟲蝕、鼠咬,造成不小的損失和浪費。針對這一情況,彌陀鎮抓住區糧食局實施農戶科學儲糧惠民工程的機遇,將“小糧倉”推廣工作作為一件民生實事認真抓好,每戶農民只需負擔100元即可獲得一個造價為400多元、使用壽命15年以上的“小糧倉”。此外,, 彌陀鎮還對農戶進行科學儲糧知識培訓,提升農戶的科學儲糧技術水平。據悉,小糧倉是一種可移動的彩鋼組合倉,其主要優點在于儲糧防鼠、防潮、防腐爛,農戶單倉可比傳統儲糧方式減少儲糧損失50公斤以上。民以食為天。一個小小的糧倉,直接關系到農戶的口生產生活,更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真可謂“小糧倉大民生”。
“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幫助農戶科學儲糧應作為一項長期戰略常抓不懈,要把向農戶推廣科學“小糧倉”作為惠農政策的一件大事、實事來抓,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內容來抓,作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來抓。要對“小糧倉”科學儲糧進行廣泛宣傳,幫助農民算好科學儲糧的實惠賬,提高農民安全儲糧意識,充分調動農民安全儲糧的積極性,為實施惠農民生工程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使“小糧倉”有“大作為”,用“小糧倉”托起“大民生”。(文/顧一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