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公里。據云南省民政廳報告,截至4日8時40分初步統計,地震造成昭通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和曲靖市會澤縣381人死亡、3人失蹤、1801人受傷。8月4日中午12時40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率有關方面負責人抵達此次云南魯甸地震災區震中龍頭山鎮村口,村口距離村鎮中心還有一公里左右的距離,李克強徒步進入。(8月4日鳳凰網)
據報道,當李克強深一腳淺一腳地步行五公里多,來到受災最嚴重的魯甸縣龍泉村,這已是他就任總理短短1年零5個月來,第二次急緊奔赴地震災區。
透過媒體中李克強24小時震區奔波的足跡,也使得中國總理的救災思路顯得愈加清晰。為了查看受災最嚴重的龍泉村的災情,即便道路不通,總理仍在泥濘的小路上,徒步5公里前往,這讓我們感動,更能引發人們強烈的共鳴。在災難面前,總理帶頭表現出的不怕苦、不怕累,身體力行的踐行我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最后一公里”的精神,值得每一個官員學習。
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最后一公里”作為作風改進的方向提上了議事日程,“最后一公里”在此表達的意思是黨和政府的精神、政策、技術和幫助等到群眾的最后一段距離,而“最后一公里”卻一直是部分干部忽略,不容易企及的最后距離。“最后一公里”已成為干部和群眾之間必須解決的問題。
如何讓政策不再“走在路上”,服務不止“停在嘴上”,實惠真正“落在身上”,切實疏通“末梢堵塞”,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是政府的領導干部們需要迫切改進的問題。
然而踐行群眾路線,只有把承諾變成行動,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才能真正取信于民。李克強總理以身作則,向大眾展示了以怎樣的精神和態度去踐行這“最后一公里”,也給作風改進中的政府領導干部們樹立了一根標桿。
只要黨員干部們在作風改進過程中能認真以總理的“步行救災”作為榜樣,按照中央部署,忠實踐行群眾路線,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以誠意獲得人民群眾的擁戴,那時候“最后一公里”將不再是斷頭路,而會真正成為連接干部和群眾的連心橋。(王曉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