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段鄉黨委書記譚在甡來到小王村召開群眾座談會。王加平扯著嗓子發牢騷:“我們村在缺水中煎熬15年了,都不敢種糧了,這事政府為啥一直解決不了?”(中國農業網8月6日)
“農民發牢騷,說明我們‘三農’工作抓得還不夠,如果工作早做、多做、做好了,他們就不會發牢騷了。”譚在甡慚愧地說。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西段鄉大力開展黨員“蹲點調研、傾聽牢騷”活動,鄉領導帶頭,深入困難多、矛盾多、情況復雜的地方,面對面傾聽群眾“不滿話”,實打實解決百姓“最盼事”。目前,該鄉從群眾牢騷話中征求到49條意見建議,確定32件群眾的“牢騷事”,目前已辦結18件。
生活中,一些領導干部不愿聽牢騷話,主要是心虛不敢聽:他們大多愛做表面文章,擅長弄虛作假,專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所以生怕被群眾揭穿而壞了好事;再就是自負不想聽:他們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對群眾不屑一顧,盡管決策失誤、工作差錯,依然我行我素,自感良好。
領導干部下基層走訪調研,應多接近群眾,傾聽基層干部群眾的呼聲,為基層辦幾件實事。要真正把情況摸上來,不能光聽當地干部講,關鍵要讓群眾說話。聽群眾說話不僅要聽那些贊揚的話、滿意的話,更要注意聽群眾的不滿。群眾向領導干部發牢騷、說難處,是一種信任,是一種訴求,如果拒之門外,久而久之不僅會使許多真實的情況反映不上來,而且也會影響正確的決策。
群眾牢騷意見越多的地方,往往是群眾呼聲越強烈的地方。如果我們領導干部把下基層當“作秀”,當作完成任務,不敢聽真話,不愿意聽真話,群眾極為反感,自然牢騷滿腹。深入基層開展群眾工作,要多走羊腸岔道察實情,多走田埂小路沾泥土,善于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聽得到真實聲音。要真心實意和群眾交朋友,多講鄉土話,多掏心窩子,多看后院偏屋,耐下心來傾聽群眾訴求,敢于切中要害直面問題,千方百計幫老百姓解難題。要對群眾心存敬畏,敢于讓群眾當考官,虛心接受群眾批評,把群眾的牢騷意見作為鞭策動力,不斷完善工作方法,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領導干部下基層、搞調研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發現、研究和解決問題,正所謂“問政于民知得失、問需于民知冷暖、問計于民知虛實”。為此,在基層調研時,要善于拉近與群眾的心理距離,引導群眾敞開心扉暢所欲言,使之說出真心話甚至是牢騷話,并從中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所需,找到我們的工作與群眾期望的差距,從而有效地改進工作、解決問題,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