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地方政府一邊是財力有限、民生資金缺乏,債務壓力大,一邊卻“拍腦袋”決策,甚至打著“改善民生”的旗號建設形象工程、奢華工程、浪費工程,引起當地群眾大為不滿。(8月6日 搜狐網)
這樣治標不治本、拿著資金不做實事,甚至可能摻雜個人利益的做法,即使當地政府有意掩蓋其弊端,事實也不可能被永久隱瞞的。最近好幾件類似的新聞都得到了曝光,引起了社會上的巨大爭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被曝光的湖北省房縣和安徽靈璧縣兩個扶貧縣奢靡建設之事。
湖北省鄂西山區的房縣,作為國家級重點扶貧縣每年都享受著不少優渥的政策,但是根據新聞報道我們很容易得知入不敷出依然是此縣當今的財政狀況:2013年房縣財政收入一共5.5億元,地方可用3.9億元,同時每年需上級轉移支付超過20億元。目前地方總債務超過10億元,還本付息每年就需5000萬元。就這樣一個處于赤字環境的扶貧縣,卻花了8000余萬元修建起了縣委的會議中心,其形似世博園的中國館,大氣恢弘,辦公樓由?;u、大理石裝飾得富麗堂皇,室內設施現代化十足,令人咋舌。這不禁讓人覺得好奇,如此大投資的奢靡建設,到底是被誰審批的?上級審核又是如何通過的?明眼人一看即知這種做法理應為人所詬病,于情于理都不應該是一個扶貧縣的首要工作舉措,那應當服務于人民的官員們對于這件事情的所思所想,又究竟是為何?這不由人讓人懷疑,與這棟會議中心一起拔地而起的,是否還有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利益關系,是否涉及嚴重的地域腐敗與上下級腐敗?還希望有關部門能夠予以明查。
與此同時被曝光的還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安徽宿州市靈璧縣。在靈璧縣高速公路入口通往縣城的連接線上,是長達8公里的景觀大道。道路中間和兩側共有3排路燈,每盞路燈間距30米。路燈都是唐代宮燈樣式,每盞路燈又附設十多個球形燈泡,富麗堂皇,近千盞路燈看上去很氣派。群眾反映稱路燈從晚上七八點一直亮到天明,晚上整個周邊都特別亮,堪稱“不夜城”。但是弊端很快暴露出來,由于路燈用電量大,電網難以承受,晚上農村經常停電。同時政府工作人員表示,這些景觀工程每月電費就要20多萬元,一年要“亮”掉約300萬元。而該縣去年的可用財力只有7億元,目前建設負債已有三、四十億元。針對此事群眾們作出了貼切的評論:“官員眼前一亮,百姓眼前一黑。”
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俗稱國家級貧困縣,受到中央和省、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優先扶持其產業化建設,不僅可享受中央財政扶貧資金,還通過多種渠道受益于中央的扶貧政策。簡單地說,一個扶貧縣所享受的政策,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產業化發展優先政策,財政扶貧金政策,對口支援政策,和教育優惠政策。無論從哪一個政策來看,以上兩個縣的舉措都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然后既然被確立為重點扶貧縣,自身的財政狀況一定不會好,那么他們八千萬巨款和每年三百萬的大額投入都是從哪里來的呢?沒有按照既定政策,優先發展產業化經濟、勞動力市場和提高教育水平,卻把大把大把的資金全部投入于面子工程,從表面看起來改變很大、進步卓然,然而實際上一方面辜負了國家扶貧的初衷,另一方面也貽誤了百姓生活的改善,根本上扭曲了扶貧政策的意義,還極可能滋生腐敗。這一切,都讓國家扶貧在兩個縣上變得“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要讓國家扶貧政策得到根本上的落實,除了國家方面積極創新、研制政策,地方政府和地方領導干部都應該提高思想認識,正確理解扶貧政策的真正用意,應該公開扶貧項目明細賬,以民為本,為民而作。同時中央和省、市政府應加強工作監督,及時作出指導與建議,全面而嚴謹地完善制度建設,從而確保國家扶貧工作的有效實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