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舉行的合肥國際馬拉松賽,一名小伙猝死在終點線前,這樣的震撼新聞余波還在網絡和微信朋友圈中擴散,近日河南南陽一名15歲學生因熬夜寫作業而猝死課堂,引發網友無限唏噓。潁州晚報記者搜索相關信息后發現,有關猝死的事例并不少見。有人說跑步猝死是因為他們體質太弱,有人說這與當前人們不良的生活習慣有關……
市人民醫院急診科主治醫生王海梅介紹,猝死的特點是發病快,而且異常兇險。猝死的原因很多,心臟疾病占首位,近年來在急診科猝死的病例屢見不鮮,從120急診的猝死患者來看,年齡越大的,心臟病或腦血管疾病患者越多。
就在潁州晚報記者采訪的當天上午,急診室剛剛接診一位因猝死而搶救無效的病人。70多歲的張奶奶生前患有心臟病,當天暈厥,40分鐘后被家人送到了醫院的急診室,然而到醫院時老人已經完全沒有了意識。“好好的一個人,怎么突然就沒了”,面對張奶奶的突然離世,家人一時難以接受。
潁州晚報記者從市緊急救援中心獲悉,統計顯示每個月約接診30例猝死病人,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發病快,搶救成功的病例屈指可數,半年來僅有兩人被成功從死神手中拉回。
作為一名急診醫生,王海梅在急診科已經工作了七八年。她發現以往心血管疾病患者大多以50歲以上的中老年為主,而現在,年輕人患此類疾病的已經不是新鮮事,而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她曾接診過一位30歲的重度心肌炎患者,因為送到醫院時已經晚了,最終沒能搶救過來。為何年輕人也會患上老年病,王海梅說,這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現在的年輕人喜歡熬夜,工作壓力大,過度勞累,經常吸煙酗酒,同時又攝入一些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缺乏運動,導致人體免疫力低下,但卻沒有得到他們的重視。
王海梅稱,心臟性猝死不僅讓人措手不及,且存活率非常低,要抓住“黃金四分鐘“搶救,病人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人的大腦皮層耐受缺氧時間僅為4分鐘,隨后皮層細胞會開始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和死亡。因此,這4分鐘內的急救行為至關重要。在4分鐘內得到心肺復蘇救治,存活率可達50%,超過10分鐘,病人幾乎救不活。由于大多數心臟性猝死發生在醫院外,醫生很難第一時間趕到,這就要求普通市民掌握一些急救知識。
那么,這個急救方法該如何操作呢?首先把患者放直平躺,然后把兩手掌重疊置于病人胸骨下部,掌根置于胸部正中(兩乳頭連線的中點),上身力量垂直于患者,以保持主要按壓力放在胸骨上,減少肋骨骨折的發生,按壓時肘伸直,壓力需足夠大,按壓深度需達到5厘米,然后突然放松,速率至少100次/分鐘,每次按壓后確保胸部回彈,連續按壓不間斷,直到急救人員趕到。
猝死也有一些預兆,其中發病前最常見的是渾身無力、頭暈、胸悶,有的還伴有短暫的心絞痛。但身體發出的這些信號,卻被很多人忽視了,他們認為難受了忍一忍就過去了,不料卻埋下禍患。
王海梅說,秋冬季節容易發生猝死。在這個季節,老年人鍛煉不要起得太早,最好選擇在下午鍛煉,外出時戴上帽子注意保暖,而年輕人盡量避免熬夜,壓力大的年輕職場人應當注重體檢,遇到胸悶、氣短等不良反應應當及時到醫院就診。 (阜陽新聞網)